渡荆门送别
李白〔唐代〕
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,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。
高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,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田野中奔流。
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,云彩升起,变幻无穷,结成了海市蜃楼。
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,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。
注释
荆门:山名,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,与北岸虎牙山对峙,地势险要,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。
远:远自。
楚国:楚地,指湖北一带,春秋时期属楚国。
平野:平坦广阔的原野。
江:长江。
大荒:广阔无际的田野。
赏析
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。李白这次出蜀,由水路乘船远行,经巴渝,出三峡,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,目的是到湖北、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。
“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”,指的就是这一壮游。这时候的青年诗人,兴致勃勃,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,随着船的行进,眼前的景色逐渐变换,当船驶过荆门一带,视野豁然开朗,平原旷野映入眼帘,展现出一幅别样的风景画卷:
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”在这一联,短短十个字,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:连绵起伏的山岭,辽阔平坦的原野,奔腾不息的长江以及辽远的荒原。每一种景象都显得如此壮阔,让人目不暇接,思绪万千。这句的意思是随着平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,具体创作时间不详,具体有三种说法:一说作于724年(开元十二年),二说作于725年(开元十三年),三说作于726年(开元十四年)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裴斐.李白诗歌赏析集.成都:巴蜀书社,1988年2月:13-18
2、
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116
3、
何国治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302-303
简析
《渡荆门送别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此诗开头点题,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,后以思念作结,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远游画卷。全诗意境高远,风格雄健,形象奇伟,想象瑰丽,诗人以卓越的绘景技巧描画出雄浑壮阔之景,表现出他年少远游、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厚的思乡之情。
李白
李白(701年2月28日~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),一说山东人,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,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(凉武昭王李暠)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交友。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。 1128篇诗文 5967条名句
春江花月夜
张若虚〔唐代〕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(望相似 一作:只相似)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
可怜楼上月裴回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(裴回 一作:徘徊)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(落月 一作:落花)
长沙过贾谊宅
刘长卿〔唐代〕
三年谪宦此栖迟,万古惟留楚客悲。
秋草独寻人去后,寒林空见日斜时。
汉文有道恩犹薄,湘水无情吊岂知?
寂寂江山摇落处,怜君何事到天涯!